从历史到时尚,从艺术到商业,从科技到人文,“橙湾月度书单”鼓励大家从密集而系统的阅读中更好地认知自己、理解世界、启发创造,通过阅读实现终身学习。
橙湾2025年4月书单
时尚艺术类
《四时之外》
人文历史类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交换之物:大航海时代的商业与科学革命》
《牛津全球书籍史:插图本》
时尚艺术类
《四时之外》
作者:朱良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9
关于作者: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近年来又多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方面投入心力。出版有《南画十六观》《一花一世界》《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石涛研究》《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石涛诗文集》《八大山人研究》《曲院风荷》等著作,受到学界和读者关注。
图书介绍: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本书获得文津图书奖、伯鸿书香奖等。
人文历史类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作者:[英] 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
原作名: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1
译者:邵旭东 / 孙芳
关于作者: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曾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公开演讲。
图书介绍: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骑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这条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人文历史类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作者:[美]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
原作名:The Great Divergence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4-29
译者:黄中宪
关于作者: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6年起),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2013—2014年)。1980年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史景迁。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代表作有《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获1994年费正清奖)、《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获2000年费正清奖)等。
图书介绍:《大分流》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彭慕兰的代表作,畅销20年而不衰。
在这本书中,基于大量的材料,彭慕兰考察了旧世界欧亚两洲各个主要国家及其核心地区经济发展,探讨了一系列影响现代世界经济形成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英格兰没有成为江南?中国和欧洲为什么走上了不同道路?
在彭慕兰看来,1750年,英格兰和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在人均预期寿命、农产品市场、劳动体系、土地利用、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国和日本核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并不比西欧差,整个18世纪旧世界的核心地区都面临着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局部短缺。东西方走在大体相近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无明显优势。
欧洲在19世纪与旧大陆的分道扬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欧洲在煤炭资源方面享有地利,煤炭替代了木材,有利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同时,由于跨大西洋贸易的展开,新世界(美洲)比任何亚洲周边地区都更能为欧洲提供发展所需的初级产品。大量输入的外部资源使西北欧克服了自身的生态限制,人口急剧增长,制造业进一步专业化。煤炭、新世界和全球形势相结合,共同让欧洲沿着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节省劳动力的道路往前走。与此同时,亚洲的经济发展却陷入停滞。东亚经济核心地区被迫走上了劳动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进入21世纪以后,500年前大分流开创的世界经济是否已经终结?
人文历史类
《交换之物:大航海时代的商业与科学革命》
作者:[美] 柯浩德(Harold J. Cook)
原作名:Matters of Exchange: Commerc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2022-3
译者:徐晓东
关于作者:柯浩德(Harold J. Cook),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名誉院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布朗大学历史学教授,《医学史》杂志联合主编,曾任英国惠康信托医学史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近代早期医学史和跨文化知识生产,近年来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医学和科学发展。已出版《年轻的笛卡尔》(The Young Descartes : Nobility, Rumor, and War)、《一位普通医生的审判》(Trials of an Ordinary Doctor: Joannes Groenevelt in Seventeenth-Century London)等著作。为写作《交换之物》一书,柯浩德专门自学荷兰语和荷兰史,细心梳理荷兰语档案文献资料,还利用17世纪英国出版物及手稿进行研究。
图书介绍:本书是柯浩德潜心研究20余年的经典作品,重新解释了科学革命的原因,厘清了近代科学发展与商业全球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将焦点放在荷兰的黄金时代。贸易与交换不仅让世界各地的商品物资流通,更带动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信息经济兴起,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随之改变,激发了科学的诞生。
柯浩德将大航海时代的经济史、社会史、医学史、思想史整合在统一的框架内,发现科学革命是由商业、交换全球化引发的,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交换的历史。
人文历史类
《牛津全球书籍史:插图本》
作者:[英] 詹姆斯·拉文 主编( James Raven)
原作名: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Book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24-11
译者:李家真
关于作者:詹姆斯·拉文( James Raven),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士,剑桥书籍项目信托基金会主任,埃塞克斯大学现代史荣休教授。研究领域涵盖书籍阅读史、比较文献目录学、1750年以来的英文小说等,著有 British Fiction 1750-1770: A Chronological Check-List of Prose Fiction Printed in Britain and Ireland(1987)、Lost Libraries: The Destruction of Great Book Collections since Antiquity(2004)等。
图书介绍:本书旨在同时打破关于书籍的两道认知藩篱,即时间藩篱和地理藩篱。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十六位知名学者遍访全球、纵览古今,从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到承载数码图文的电子书,将书籍五千余年的历史娓娓道来,绘成一幅精彩壮阔的人类文明画卷,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书籍史的新鲜视角。
橙湾教育图书产品
橙湾教育每年、每月推荐图书清单,倡导密集而系统的阅读,以更好地认知自我、理解世界、启发创造、享受无尽探索的旅程。
当前橙湾已经在北京东城区和江苏常州西太湖设有两间实体书屋。按照独有的选书逻辑,橙湾书屋的近万册藏书跨越时尚、艺术、历史、地理、传记、哲学、科技、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丰富的品牌画册更是国内独有。
基于过去十几年对奢侈品行业品牌发展与投资并购的深入研究,橙湾教育创始人余燕女士撰写了中国首部深度研究全球顶级奢侈品牌商业历史和投资并购的专著《买下蒂芙尼》,2022年11月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围绕“品牌”与“投资”两大课题,本书360度剖析了了全球头号奢侈品集团 LVMH(路威酩轩)2020-2021年以158亿美元收购美国经典珠宝品牌 Tiffany(蒂芙尼)的世纪交易。
橙湾官网:orangebay.org
联系橙湾:18813194320(微信/电话)